#葉郎電影徵信社 #靈感疑案
#復刻一下舊單元
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 Theodor W. Adorno 說「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
Roberto Benigni 的《La vita è bella 美麗人生》上映之後大獲成功,唯獨他家鄉義大利的部分評論者嚴厲批評說替集中營構築一個充滿愛與希望的故事,等於用這些瑣碎的細節來抹除猶太大屠殺的本質,並坐實了那些否認大屠殺存在的人的不實說詞。 基本上就是延續了 Theodor W. Adorno 的思考邏輯。
《美麗人生》的靈感來源是一名義大利猶太人 Rubino Romeo Salmonì 的真實經歷。他躲過1943年羅馬警察針對羅馬貧民區的猶太人的大搜捕,但仍在1944年被捕並送往奧斯威辛集中營。
見證無數不堪苦刑的猶太人絕望地投向高壓電網自殺以及其他遭到納粹虐殺的數不清案例之後,Rubino Romeo Salmonì 幸運地成為戰後少數被盟軍從奧斯威辛中救出來的義大利人。然而 Roberto Benigni 據此改編的劇本中有一處重大異動,而且還是經過該劇的顧問、猶太歷史學家 Marcello Pezzetti 堅持之下做的緊急改動——
本來只是被找來確保歷史細節可信度的 Pezzetti 要求 Roberto Benigni 必須修改劇本裡頭原本寫好的喜劇收場結尾。他要要脅 Benigni 需得讓至少一個主角死在集中營裡頭,否則他絕對無法替這部電影背書。他說:「研究這個主題幾十年之後我非常確定自己無法接受一個關於大屠殺的故事是以喜劇收場的」。
雖然結局改動了,但剩下的大部分電影都維持了故事靈感來源 Rubino Romeo Salmonì 本人的特殊幽默。 Salmonì 在戰後到處演講跟不同年紀的學生講述他自己的經驗,並寫了一本書名非常跳 tone 的回憶錄,名為「最後我打敗了希特勒(In the End, I Beat Hitler)」。
作為大屠殺的倖存者,他選擇用有點詭異的黑色幽默視角詮釋自己的喜劇收場經歷:
「此時此刻我還活蹦亂跳地活著。我不僅活著走出從奧斯威辛集中營,更組成了自己的美滿家庭。我們剛剛慶祝50週年金婚,還迎來12個孫子的出世。我想我有資格說自己已經徹底毀了希特勒對我個人的計畫。」